十二五保障房建設給涂料業帶來驚人市場
作者: 百度百科 來源: 百度百科 時間:2018年12月20日
保障房帶來驚人市場空間
近年來,一系列的樓市調控政策,打壓了商品房的成交量,使房地產業陷入低迷。房地產產業鏈下游的家居建材行業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保障性住房(以下簡稱保障房)的大規模建設或扭轉這一局勢,給家居建材行業帶來新的市場??梢灶A見,保障房會切實促進家居建材產品的消費。很多人購買商品房是為了投資,空置期長,實際裝修需求反而不是很大。與商品房不同,保障房的入住率幾乎是100%,只要住進保障房之后,裝修和購置家居建材用品是必需的選擇。而保障性住房低廉的房價讓購房者節省下來的購房開支,將一定程度轉化為裝修購買力,拉動中檔家居建材產品的市場需求。
整個保障房產業對于全國的家居建材市場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春天。有業內人士分析,今年全國將建1000萬套保障房,按照50平方米一套計算,僅2011年的保障房就有5億平方米的裝修市場,而'十二五'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計劃所帶來的家居建材消費需求更是驚人,對于家居建材企業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發展良機。據悉,不少家居建材企業把保障房市場當成是救命稻草,已經紛紛制定相關的計劃,積極調整產品線以迎合市場的新需求。
是機遇更是挑戰
并非所有企業都適合
保障房雖然市場空間巨大,但是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涉足這個領域呢?業內觀點不一。有人認為企業想要長足發展就應該適應市場的變化。國家大力加強保障房建設,市場潛力巨大,保障房市場將是未來幾年家居建材企業的主攻方向。研究保障房戶型和用戶的需求,開發適合這部分人群的產品是每個家居建材企業的責任,也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但有更多人表示,每個企業的定位不同,有的家居建材企業原本的定位就是做高端產品,和保障性住房業主的消費需要不吻合。如果舍本逐末,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保障房,將會讓產品喪失原本的特色,品質也可能大打折扣,還不如在企業內部管理上多下功夫。
新要求呼喚新思路
因為保障房在消費人群和價格等方面不同于一般商品房,面向保障房的家居建材產品無疑也有著特殊的要求,這也給家居建材企業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保障房以小戶型、經濟型為主,一般面積大小為40平方米~70平方米。而其消費群體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他們中不乏受過良好教育的白領和追求時尚的年輕一代,他們對消費的嚴格把關要求保障房的家具和裝修必須性價比至上。然而,低價格不意味著可以犧牲他們居住環境的品質??偟膩碚f,保障房的家居建材特別強調的是堅固性、耐久性、經濟性、實用性。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時,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從多功能、多組合、可折疊、可收納等方面去開發產品。
在銷售方式和產品定位上,面對保障房市場,家居建材企業要有全新的考慮和布局。過去,很多家居建材公司的產品更多考慮的是產品定位這一塊,追求個性化?,F在,針對保障房這一部分的群體,應該重點從市場定位、消費定位、消費習慣、生活模式上考慮。比如,未來保障房的居住主體很多是80后、90后,這就要求在營銷模式上提倡體驗式促銷,而不是產品的促銷。家居企業要深入分析這個群體的特點,生產真正適合他們的產品。80后、90后喜歡在網上購物,享受快捷的服務,家居建材企業逐步建立電子商務渠道顯得尤為必要。
很多企業為了適應保障房家居建材市場的特殊需求,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全新的嘗試。廣東鷹牌陶瓷總裁林偉認為,針對保障房,企業應開發出更具功能性的產品,例如防潮、去味的產品,來貼合這一部分人群的需求。而在降低成本方面,也有大量的企業正在進行積極地嘗試。黎明集團去年推出了旗下的木門新品牌'天安',主打的就是標準化生產,以流水線作業來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使旗下木門更加符合保障房群體的心理價位。而紅星美凱龍將推出套餐式模式服務業主,針對業主具體預算、裝修偏好以及空間要求三個方面為業主選擇相匹配的套餐,調整經營方案,發力保障房市場。
加速家居行業優勝劣汰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業內人士預計保障房建設將加速家居建材行業內的優勝劣汰。保障房對產品的要求更加規范化、標準化、模塊化,更適合批量規模生產,將會催生一批大型現代化家居建材企業。涉獵保障房市場的企業一定要具備抗風險的能力,同時也要具備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質量差、規模小的小作坊,如果不能轉型升級,將會被市場淘汰。
而那些根據市場需求和特點調整自己的產業鏈,推出對應的產品,有著高性價比的品質和良好服務質量的企業則能借機吸引消費者、搶占市場份額、提高知名度并擴大規模,實現健康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否成功在保障房市場中掘金,企業就要各憑本事了。
采購平臺成企業參與保障房的直通車
從家居企業角度來看,如何跟保障房的需求方、建設方銜接,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是家居建材企業進入保障房建設領域面臨的一大難題。有好的產品卻沒有好的銷售渠道,一切都將成為空談。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7月發文、8月10日正式上線運行的房產、家居互通互聯的采購平臺--保障性住房材料住房采購信息平臺(下稱采購平臺)的推出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促進了有質量保證的建筑材料、部品部件及技術服務進入保障房建設。據了解,該采購平臺上目前已有700多個入駐企業單位與1000多個注冊產品,運行情況非常理想。而采購平臺的準入門檻已經從原來的6大認證機構放寬到獲得國家級認證機構的企業與產品均可入庫,這意味著上千個家居建材企業將有機會借助這個采購平臺順利進入保障房建設領域,實現和家居建材需求方的快速對接。
盡管業內人士看好保障房前景,但是沒有完全落實的現狀也為家居建材業帶來了一定的懸念。家居建材業要想真正借助保障房迎來新的春天,保障房按照計劃真正落實是關鍵。
近年來,一系列的樓市調控政策,打壓了商品房的成交量,使房地產業陷入低迷。房地產產業鏈下游的家居建材行業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保障性住房(以下簡稱保障房)的大規模建設或扭轉這一局勢,給家居建材行業帶來新的市場??梢灶A見,保障房會切實促進家居建材產品的消費。很多人購買商品房是為了投資,空置期長,實際裝修需求反而不是很大。與商品房不同,保障房的入住率幾乎是100%,只要住進保障房之后,裝修和購置家居建材用品是必需的選擇。而保障性住房低廉的房價讓購房者節省下來的購房開支,將一定程度轉化為裝修購買力,拉動中檔家居建材產品的市場需求。
整個保障房產業對于全國的家居建材市場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春天。有業內人士分析,今年全國將建1000萬套保障房,按照50平方米一套計算,僅2011年的保障房就有5億平方米的裝修市場,而'十二五'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計劃所帶來的家居建材消費需求更是驚人,對于家居建材企業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發展良機。據悉,不少家居建材企業把保障房市場當成是救命稻草,已經紛紛制定相關的計劃,積極調整產品線以迎合市場的新需求。
是機遇更是挑戰
并非所有企業都適合
保障房雖然市場空間巨大,但是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涉足這個領域呢?業內觀點不一。有人認為企業想要長足發展就應該適應市場的變化。國家大力加強保障房建設,市場潛力巨大,保障房市場將是未來幾年家居建材企業的主攻方向。研究保障房戶型和用戶的需求,開發適合這部分人群的產品是每個家居建材企業的責任,也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但有更多人表示,每個企業的定位不同,有的家居建材企業原本的定位就是做高端產品,和保障性住房業主的消費需要不吻合。如果舍本逐末,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保障房,將會讓產品喪失原本的特色,品質也可能大打折扣,還不如在企業內部管理上多下功夫。
新要求呼喚新思路
因為保障房在消費人群和價格等方面不同于一般商品房,面向保障房的家居建材產品無疑也有著特殊的要求,這也給家居建材企業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保障房以小戶型、經濟型為主,一般面積大小為40平方米~70平方米。而其消費群體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他們中不乏受過良好教育的白領和追求時尚的年輕一代,他們對消費的嚴格把關要求保障房的家具和裝修必須性價比至上。然而,低價格不意味著可以犧牲他們居住環境的品質??偟膩碚f,保障房的家居建材特別強調的是堅固性、耐久性、經濟性、實用性。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時,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從多功能、多組合、可折疊、可收納等方面去開發產品。
在銷售方式和產品定位上,面對保障房市場,家居建材企業要有全新的考慮和布局。過去,很多家居建材公司的產品更多考慮的是產品定位這一塊,追求個性化?,F在,針對保障房這一部分的群體,應該重點從市場定位、消費定位、消費習慣、生活模式上考慮。比如,未來保障房的居住主體很多是80后、90后,這就要求在營銷模式上提倡體驗式促銷,而不是產品的促銷。家居企業要深入分析這個群體的特點,生產真正適合他們的產品。80后、90后喜歡在網上購物,享受快捷的服務,家居建材企業逐步建立電子商務渠道顯得尤為必要。
很多企業為了適應保障房家居建材市場的特殊需求,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全新的嘗試。廣東鷹牌陶瓷總裁林偉認為,針對保障房,企業應開發出更具功能性的產品,例如防潮、去味的產品,來貼合這一部分人群的需求。而在降低成本方面,也有大量的企業正在進行積極地嘗試。黎明集團去年推出了旗下的木門新品牌'天安',主打的就是標準化生產,以流水線作業來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使旗下木門更加符合保障房群體的心理價位。而紅星美凱龍將推出套餐式模式服務業主,針對業主具體預算、裝修偏好以及空間要求三個方面為業主選擇相匹配的套餐,調整經營方案,發力保障房市場。
加速家居行業優勝劣汰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業內人士預計保障房建設將加速家居建材行業內的優勝劣汰。保障房對產品的要求更加規范化、標準化、模塊化,更適合批量規模生產,將會催生一批大型現代化家居建材企業。涉獵保障房市場的企業一定要具備抗風險的能力,同時也要具備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質量差、規模小的小作坊,如果不能轉型升級,將會被市場淘汰。
而那些根據市場需求和特點調整自己的產業鏈,推出對應的產品,有著高性價比的品質和良好服務質量的企業則能借機吸引消費者、搶占市場份額、提高知名度并擴大規模,實現健康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否成功在保障房市場中掘金,企業就要各憑本事了。
采購平臺成企業參與保障房的直通車
從家居企業角度來看,如何跟保障房的需求方、建設方銜接,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是家居建材企業進入保障房建設領域面臨的一大難題。有好的產品卻沒有好的銷售渠道,一切都將成為空談。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7月發文、8月10日正式上線運行的房產、家居互通互聯的采購平臺--保障性住房材料住房采購信息平臺(下稱采購平臺)的推出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促進了有質量保證的建筑材料、部品部件及技術服務進入保障房建設。據了解,該采購平臺上目前已有700多個入駐企業單位與1000多個注冊產品,運行情況非常理想。而采購平臺的準入門檻已經從原來的6大認證機構放寬到獲得國家級認證機構的企業與產品均可入庫,這意味著上千個家居建材企業將有機會借助這個采購平臺順利進入保障房建設領域,實現和家居建材需求方的快速對接。
盡管業內人士看好保障房前景,但是沒有完全落實的現狀也為家居建材業帶來了一定的懸念。家居建材業要想真正借助保障房迎來新的春天,保障房按照計劃真正落實是關鍵。